显示标签为“Incredible”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显示标签为“Incredible”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2007年5月29日星期二

2006/07赛季的冠军联赛十大诡异球

http://sports.sina.com.cn/uclvideo/bn/2007-05-25/10500991.html
2006/07赛季的冠军联赛最终落下帷幕,AC米兰捧得最后的锦标。但本赛季的冠军联赛仍然留下许多十分精彩的进球,其中不乏经典之作。以上视频为新浪体育为您选出的本赛季欧冠十大诡异破门。

  10 里尔0-1曼联 吉格斯 诡异理由:也许规则确实允许,但如此进球总让人感觉不是滋味。

  9 斯巴达2-2拜仁 科瓦奇 诡异理由:庆祝时表情居然如此痛苦,这个球果然代价不菲。

  8 顿捏茨克2-2奥林匹亚克斯 卡斯蒂略 诡异理由:进球不靠头不靠脚,靠胸!

  7 曼联3-0哥本哈根 奥谢 诡异理由:奥谢不是小罗,脚后跟弹射...蒙!

  6 星队0-3里昂 弗雷德 诡异理由:黄油手门将接球如接到一条蛇

  5 曼联3-2AC米兰 卡卡 诡异理由:埃弗拉神兵天降撞倒海因策的一刻,卧底身份彻底暴露。

  4 索菲亚1-3切尔西 德罗巴 诡异理由:德罗巴门前杂耍,马赛轮盘破门。

  3 巴塞罗那2-2切尔西 兰帕德 诡异理由:零度角似传似射,居然还能进球。

  2 皇马1-0星队 尼科利塔 诡异理由:如此乌龙让人怀疑星队的门将与后卫有没有在一起踢过球。连皇马球员都去安慰尼科利塔。

  1 索菲亚0-3不莱梅 米哈伊洛夫 诡异理由:一万个理由都难以解释此乌龙。肇事者还是名门之后,半场惨被换下。

众多绝妙过人【佩服】

绝妙的点球【看仔细了!】

2007年5月22日星期二

1982年的图灵奖获得者-Stephen Arthur Cook


Stephen Arthur Cook (1939--)

1982 第十七位 (1982)

(Turing Award Citation)

Citation

For his advancement of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mplexity of computation in a significant and profound way. His seminal paper, "The Complexity of Theorem Proving Procedures," presented at the 1971 ACM SIGACT Symposium on the Theory of Computing, Laid the foundations for the theory of NP-Completeness. The ensuing exploration of the boundaries and nature of NP-complete class of problems has been one of the most active and important research activities in computer science for the last decade.

( Stephen A. Cook ) 对我们深刻理解计算复杂性的开创性的贡献。Cook的开创性文章,1971年发表在ACM SIGACT Symposium on the Theory of Computing, "The Complexity of Theorem Proving Procedures", 揭开了计算复杂性中NP完全性的研究。在此基础上的关于NP完全性问题的本质和边界的研究与探讨 成为过去十年来计算机科学最活跃和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

Cook著名的的NP完全性文章

The Complexity of Theorem Proving Procedures

Cook在其研究文章中,提出并证明了后来以其名字命名的Cook's Theorem(Cook定理)关于Cook定理,可参见

http://en.wikipedia.org/wiki/Cook%27s_theorem

简单而言,Cook证明了SAT(Boolean Satisfiability Problem)问题是一个NP完全性问题。

关于NP完全性问题的定义通常是:

一个可判定性问题CNP完全的,如果:

1。这个问题是NP问题。

2。所有其他的NP问题可以归约为C问题。

关于NP P问题,特别是著名的P=NP?的著名难题,可参见:

http://en.wikipedia.org/wiki/Complexity_classes_P_and_NP

关于各种计算复杂性问题的关系图,可参阅

http://en.wikipedia.org/wiki/Complexity_class

P是否等价与NP的问题已经成为数学界,计算理论界的一个著名的难题。不管是谁能精确的证明P等价与NP,和P不等价与NP,他/她都可以获得百万美金的悬赏。(编者相信,他/她还会立刻得到图灵奖)有兴趣的读者可参见

http://www.claymath.org/millennium/

关于计算复杂性的一些游戏和智力题:

http://www.ics.uci.edu/~eppstein/cgt/hard.html

NP完全问题的集锦:

http://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NP-complete_problems

http://www.answers.com/topic/list-of-np-complete-problems

http://en.wikipedia.org/wiki/Karp%27s_21_NP-complete_problems

Turing Award Lecture(图灵奖演讲文章)

An Overview of Computational Complexity. Commun. ACM 26(6): 400-408(1983)

Stephen A. Cook :

Stephen Arthur Cook1939年出身在纽约水牛城(Beffalo, NY).

Stephen1961年从University of Michigan (www.umich.edu ) 获得其学士学位,于1962年和1966年从哈佛大学分别获得其硕士与博士学位。1966年到1970年,Stephen在加州Berkeley分校担任助理教授职务。1970年,Stephen加盟多伦多大学(www.utoronto.ca )并工作直到现在。

Stephen在多伦多大学的网页可参见

http://www.cs.toronto.edu/DCS/People/Faculty/sacook.html

StephenWiki可参见 http://en.wikipedia.org/wiki/Stephen_Cook

读者注意,Stephen在哈佛大学的博士导师是一个中国人,名字叫 Hao Wang.

可参见如下:http://genealogy.math.ndsu.nodak.edu/html/id.phtml?id=29869

Hao Wang(王浩)的更多介绍,可参见:

http://en.wikipedia.org/wiki/Hao_Wang

Stephen A. Cook照片:


转自http://www.xtrj.org/

Millennium Problems

Millennium Problems


http://www.claymath.org/millennium/

In order to celebrate mathematics in the new millennium, The Clay Mathematics Institute of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CMI) has named seven Prize Problems. The Scientific Advisory Board of CMI selected these problems, focusing on important classic questions that have resisted solution over the years. The Board of Directors of CMI designated a $7 million prize fund for the solution to these problems, with $1 million allocated to each. During the Millennium Meeting held on May 24, 2000 at the Collège de France, Timothy Gowers presented a lecture entitled The Importance of Mathematics, aimed for the general public, while John Tate and Michael Atiyah spoke on the problems. The CMI invited specialists to formulate each problem.

One hundred years earlier, on August 8, 1900, David Hilbert delivered his famous lecture about open mathematical problems at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Mathematicians in Paris. This influenced our decision to announce the millennium problems as the central theme of a Paris meeting.

The rules for the award of the prize have the endorsement of the CMI Scientific Advisory Board and the approval of the Directors. The members of these boards have the responsibility to preserve the nature, the integrity, and the spirit of this prize.

Paris, May 24, 2000

Please send inquiries regarding the Millennium Prize Problems to prize.problems@claymath.org.

2007年5月10日星期四

面向上帝的编程语言

转自天涯http://www.tianya.cn/new/publicforum/content.asp?idarticle=64623&stritem=itinfo&idwriter
=0&key=0&flag=1
我们在使用面向对象(OO)的编程语言时,时常感到有些挚肘的地方,可又无法言表,这说明OO技术有不足,网上都有很多这方面的讨论。这里谨是个人粗浅的看法。
  
  我和很多人的看法一样,认为软件表达了编程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在软件中我们设计了或表达了现实世界中的对应物。那么就Java而言,她的万物之本Object如何与现实世界对应?
  
   可以想象,Object对应于物理学中的基本粒子,我们的万事万物皆来源于此。可是我们知道的基本粒子并不只有一种,什么质子、中子、介子等等。但是有 些物理学家在冥冥之中笃信有一种最最基本的粒子,由它构造了我们的世界,因此前赴后继、越钻越深,据说现在已经穷追到了夸克、胶子,也许伟大的终极发现指 日可待。那就假设Object对应这个最最最基本粒子吧。我们知道基本粒子都有一种能级跳跃的本事,如果我们万事万物都继承于它们的话,那你我显然也能这 么干(不知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算不算?)。你有没有试过?所以,我们万事万物不是继承于基本粒子,而是由基本粒子所组成,组成后就发生了质变,不是原来的东 东了。因此Object不能对应基本粒子。
  
  让我们来到精神世界,将Object对应于上帝。世界各国都有将灵性或物品当作神的化 身的传说,而神显然又是上帝的化身。在中国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说,道就是中国的上帝。而我们软件中的所有东东均来源于Object,显 然Object可以对应于上帝。上帝的特点不仅大慈大悲,而且法力无边。可是我们的Object却相对弱智的多。在西方,有天赋人权之说。在中国,上天还 赋予我们生存权、发展权,据说最近还多给了我们一种:和谐权。Object有此能耐么?Object仅有8种法力(方法),而且这8种法力还经常无用武之 地。不仅如此,在我们的软件中,任何一个家伙,其法力都会大于他,至少也不亚于他。Object是我们软件中最笨拙、最愚蠢的家伙。如果将Object对 应于上帝真是OO的本质的话,那这个愚笨的Object是否就是挚肘我们施展拳脚的根源?
  
  也许以上都不对,再换一种视角: Object只是我们对万事万物的一种最基本的抽象。这回总算说到点子上了。可是我们的世界总是先有万事万物,然后才能对其中的事物进行抽象。所谓:横看 成岭侧成峰。总是先有山在那里,从一个角度去看,我们抽象出“岭”,从另一个角度去看,我们抽象出“峰”,最后我们又进行更高级的抽象:有岭有峰谓之 “山”。在软件世界中,则恰恰相反,我们必须先有抽象,然后再有具体实现。我们先期已经构造了“岭”和“峰”,有一天忽然发现其实更应该构造的是“山”, 你说这“山”是继承“岭”还是继承“峰”?于是前功尽废,重新来过。OO的死穴昭然若揭。
  
  困难压不倒英雄汉,死穴岂可点大师?大 师谆谆教诲我们:要尽量针对接口编程,而非针对实现。也有称之为面向接口。接口这位类的表兄天生就是来化解死穴的。相对类而言,接口才是真正代表了抽象。 你说“山”有岭之魂,那就实现一个“岭”的接口;你说“山”有峰之魄,那就再实现一个“峰”的接口。接口在OO家族中虽非直系宗亲,却是我最为敬仰的。看 看接口在软件世界中所受到的顶礼膜拜,其程度远远甚于类。任意打开一个中间件的API说明,其中最为扎眼的就是接口。OMG的规范文本开口闭口皆为接口, 类则黯然失色。作为类的最高领导,Object的地位显然受到严峻挑战。可他还坐在那至高无上的皇位之上。名不正言不顺啊,怎一个愁字了得。
  
   沉舟侧畔千帆过,死穴前头却萦愁。我能化解这千古愁吗?不才汗颜,我哪有这本事?除非我继承了基本粒子,来个能级跳跃。不过冥冥之中我可以有一个梦想, 幻想在不久的将来,有一个小子,他实现了能级跳跃(没有继承基本粒子,大概接了口)。他创立了一种语言,不再面向对象,也不面向方面,而是面向上帝(饶恕 我的不敬,阿门!)。所有的东东均为上帝的化身,所有的东东从它创立的那一刻起,便有了无限灵性的可能。我们在软件中编写的一切法术,均是属于上帝的,编 得愈多,上帝的法力愈大。那位说了,这样的话,你的软件中就不需要其他东东了,所有事情均由上帝代劳可以了。此言差矣,让上帝一人干活,你怎能忍心?没有 其他东东,岂不回到混沌世界?在那个世界,无须干任何活。为了抽象,为了表达现实世界的需要,我们和上帝都需要东东。上帝根据某个抽象概念,将必要的法力 赋予他所看中的东东,这个东东于是就变成了那个概念所表达的东西了。一旦龙颜不悦,可以随时废了他的功力,他就又变成什么也不是的东东了。打一个现实一点 的比方,有一部手机,仅能打电话和接电话。一日,上帝兴起,赋予了它拍照的法力,于是,它就变成了数码相机,同时也还是手机。还需要接口吗?问一问上帝, 或查一查它的法力表,就知道它能代表什么概念了。